<rp id="40hon"><th id="40hon"></th></rp>
      歡迎進入中共西藏自治區(qū)委員會黨校!
      經濟社會
      西藏人口老齡化現狀、發(fā)展趨勢及對策分析
      發(fā)布者:王娜 發(fā)布日期:2013-11-29 38838

      摘要:隨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西藏60歲及以上老人已達23萬多人,人口年齡結構已由年輕型進入成年型、進而向老年型轉變,并呈現出少兒撫養(yǎng)比下降、老年撫養(yǎng)比穩(wěn)步上升的局面。盡管西藏還處在老齡化社會的初期,但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動和年輕一代贍養(yǎng)觀念的變化,單純依賴家庭養(yǎng)老的時代已不復存在,養(yǎng)老必然逐步從家庭走向社會化服務。

      關鍵詞:西藏;老齡化;趨勢;對策

      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統計學的一個概念,指總人口中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根據國際衡量人口老齡化的兩個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qū)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或超過10%,或者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達到或超過總人口的7%,凡是符合兩個標準之一的國家或地區(qū),就稱之為進入老年型社會。

      一、西藏人口老齡化現狀

      和平解放前,西藏人口平均壽命短,老年人口比重極低,和平解放后,隨著死亡率下降、人均壽命延長和生育率的快速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呈現出數量大、增長快等特點。

      (一)老年人口增長速度快

      2010年,西藏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30365人,占總人口比重7.67%,比2000年普查時增加了35542人,比重增加了0.22%;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52908人,占總人口比重5.09%,比2000年普查時增加了28626人,比重增加了0.34%。可見,無論是按照國內標準計算還是按照國際標準計算的老年人口系數,西藏老齡化并不明顯,年齡結構較年輕。但近十年來,全區(q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1.6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增長率達到2.09%,與總人口年均增長率1.39%相比,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快于總人口的增長速度。

      (二)老年人口以藏族為主

      西藏藏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0.48%。“六普”全區(q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高達98.22%,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藏族比重高達98.54%,可見西藏老年人口以藏族為主。藏族60歲及以上老齡化達8.33%,65歲及以上老齡化達5.55%。藏族人口老齡化有其鮮明的特點:第一,藏族老年人主要集中在農牧區(qū)。“六普”藏族總人口271.64萬人,其中農村人口225.29萬人,占總人口的82.94%,藏族人口城鎮(zhèn)化率僅為17.06%,低于全區(qū)人口城鎮(zhèn)化率22.67%的水平;第二,藏族百歲老人比例大,“五普”、“六普”全區(qū)百歲老人分別為62和38人,“五普”藏族百歲老人56人,其中男性15人,女性41人,“六普”藏族百歲老人34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20人,與其他民族相比,藏族百歲老人比例大。據西藏自治區(qū)老齡工作委員會2008年統計,在當年全區(qū)281萬人口中,有80歲至99歲的老人19500多人,而百歲以上的老人有79人,這是西藏歷史上百歲老人最多的時期,已成為全國百歲老人最多的省區(qū)之一。

      (三)各地區(qū)老齡化水平不平衡

      從西藏各地市人口老齡化水平看,2010年全區(qū)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4萬人,占全區(qū)總人口的7.67%,各地市均在老齡化標準之下;但拉薩市所屬林周縣,昌都地區(qū)所屬的貢覺縣,山南地區(qū)所屬的扎朗縣、瓊結縣,日喀則地區(qū)所屬的仁布縣,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比重均在10%以上,仁布縣甚至高達11.07%,這些縣65歲及以上的老齡化亦如此,超過7%。由此可見,就全區(qū)而言,西藏整體尚未進入老齡化社會,但局部已呈現出老齡化形態(tài)。同時,西藏老齡化呈現出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的特點。昌都地區(qū)和山南地區(qū)老齡化程度高于全區(qū)水平,林芝地區(qū)、阿里地區(qū)和那曲地區(qū)老齡化程度較低,低于全區(qū)水平。

      (四)世居民族老齡化程度高

      西藏是以藏族為主的多民族成分地區(qū),在世居西藏的少數民族中,納西族老齡化程度較高,60、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達到10.15%和7.86%,成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藏族60、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別達8.33%和5.55%;門巴族、珞巴族、未識別民族年齡結構較合理,也較年輕。漢族、土族不屬于西藏世居民族,流動性強,具有鮮明的流動人口年齡構成的特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例極小,僅為0.84%和2.34%,與世居民族的年齡構成形成了極大的差別。另外,“六普”數據顯示,哈薩克族老齡化程度最高,60、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別高達10.73%和6.72%;柯爾克孜族與藏族老齡化程度接近,60、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分別達8.07%和5.45%?;刈謇夏耆丝诘谋壤咏谕磷?,但高于漢族。

      二、西藏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趨勢

      年齡結構是反映人口現狀的重要方面,在人口再生產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是判斷人口變動趨勢的主要依據。

      (一)人口年齡結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

      從老齡化指數和年齡中位數來看,2000年西藏少兒系數(即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 31.19%,老年系數(即65歲及以上人數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75%,老齡化指數(老少比)為15.23%,年齡中位數為24.47歲;2010年,西藏少兒系數下降到24.37%,老年系數上升到5.09%,老少比上升到20.90%,年齡中位數達到27.71歲(見表2)。根據國際人口類型劃分標準(表1),西藏人口已由年輕型進入成年型。從人口年齡構成的變化趨勢上看,盡管老年系數提高不大,但老年人口絕對量的增加速度快于總人口,而且少兒系數的下降幅度呈加快趨勢,隨著西藏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不斷下降,可以預見,未來西藏人口的老齡化速度將會進一步加快,老年人口將會快速增長,進而人口年齡結構向老年型轉變。但由于西藏較全國推行計劃生育較慢,覆蓋的人群也較少,人口老齡化的進程和速度要比全國平均水平緩慢得多,從而西藏有相對充裕的時間來健全養(yǎng)老保障制度,建立對老年人的社會服務機制,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挑戰(zhàn)。

      表1.國際人口類型劃分標準(單位:%)

       

       

      0~14歲

      60歲及以上

      65歲及以上

      老齡化指數

      年齡中位數

      年輕型

      >40

      <5

      <4

      <15

      <20

      成年型

      30-40

      5-10

      4-7

      15-30

      20-30

      老年型

      ≤30

      ≥10

      ≥7

      ≥30

      ≥30

          

       表2.“五普”、“六普”西藏人口老齡化指數和年齡中位數(單位:人,%)

       

       

      總計

      0~14歲

      60歲及以上

      65歲及以上

      老齡化指數

      年齡中位數

      人數

      比重

      人數

      比重

      人數

      比重

      五普

      2616329

      815972

      31.19

      194823

      7.45

      124282

      4.75

      15.23

      24.47

      六普

      3002165

      731684

      24.37

      230365

      7.67

      152908

      5.09

      20.90

      27.71

      增減

      385836

      -84288

      -6.82

      35542

      0.22

      28626

      0.34

      5.67

      3.24

      ①老齡化指數(又稱老少比)=(65歲以上人口數/0~14歲人口數)×100%

      ②年齡中位數=中位數組的年齡下限值+[(人口總數/2-中位數組之前各組人數累計)÷中位數組的人口數]×組距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qū)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二)人口再生產類型由增加型過渡到穩(wěn)定型進而過渡到減少型

      瑞典人口學家桑德巴氏根據現有人口年齡構成與未來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將人口構成劃分為三種類型:增加型、穩(wěn)定型、減少型。增加型低年齡人口比重大,出生率高,人口發(fā)展慣性大;穩(wěn)定型人口處于平衡狀態(tài),人口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減少型則與增加型正好相反。2010年全區(qū)總人口中,0~14歲的人口731684人,占24.37%;15~49歲的人口1825354人,占60.80%;50歲及以上的人口445127人,占14.83%;同2000年相比,0~14歲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6.82個百分點,50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0.65個百分點,從近三次人口普查看,0~14歲人口比重逐步下降,15~49歲人口比重逐步提高,50歲以上人口比重基本穩(wěn)定,各項指標更接近于穩(wěn)定型。(見表4)。一般來說,少年兒童人口比例大,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必然高,反之則低。近年來西藏人口呈現出少兒比重大幅度下降、15~49歲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老年人口比重緩慢上升的趨勢,未來人口年齡構成將由目前的穩(wěn)定型逐漸過渡到減少型。

      表3.西藏人口年齡構成及人口再生產類型(單位:人,%)

       

       

      桑德巴年齡結構類型

      占總人口的比重

      增加型

      穩(wěn)定型

      減少型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0~14

      40

      26.5

      20

      35.6

      31.19

      24.37

      15~49

      50

      50.5

      50

      49.8

      54.63

      60.80

      50歲及以上

      10

      23

      30

      14.6

      14.18

      14.83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qū)1990、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三)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少兒撫養(yǎng)比下降、總撫養(yǎng)比下降,老年撫養(yǎng)比穩(wěn)步上升 

      老年撫養(yǎng)比是衡量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指標,即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與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雖然并非所有15~64歲的人都工作,65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繼續(xù)工作的勞動者也不少見,但老年撫養(yǎng)比概略地描述了老年供養(yǎng)需求與社會生產能力之間的關系。

      按國際標準計算,“五普”西藏老年撫養(yǎng)比為7.42%,“六普”為7.22%,下降了0.20個百分點;按國內標準計算,老年撫養(yǎng)比則由12.13%下降到11.29 %,下降了0.84個百分點,較全國“五普”、“六普”老年撫養(yǎng)比10.1%和19.02%分別高出3.19個百分點和低6.33個百分點,老年撫養(yǎng)比并不高。這得益于解放后在黨中央和政府的關心和幫助下,西藏社會生產力的長足發(fā)展,人口死亡率的有效控制和人口出生率較高,15~59歲人口增長較快的緣故。但隨著西藏人口年齡結構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西藏老年撫養(yǎng)比將不斷上升。

      勞動人口除了供養(yǎng)老年人口外,還要撫養(yǎng)未成年兒童,與老年撫養(yǎng)比相對應的指標是少兒撫養(yǎng)比,即0~14歲人口數與15~64歲人口數之比。2000~2010年,少兒撫養(yǎng)比由48.68%迅速下降到34.55%,這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結果。將老年撫養(yǎng)比與少兒撫養(yǎng)比綜合考慮,二者之和稱為總撫養(yǎng)比。由于少兒比重迅速下降,總撫養(yǎng)比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由56.10%下降到41.77%。(見表4)從西藏婦女總和生育率持續(xù)下降的態(tài)勢可以推斷,少兒撫養(yǎng)比將會持續(xù)下降,人口的總負擔比將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下降到更低的水平,這一時期也是西藏勞動力適齡人口比例最大、總負擔比最低的時期,這也正是通常人口學家所稱的“人口紅利”期或“人口機會窗口”。

      表4.“五普”、“六普”西藏人口年齡構成及撫養(yǎng)比(單位:%)

       

       

      0~14歲

      15~64歲

      65歲及以上

      少兒撫養(yǎng)比

      老年撫養(yǎng)比

      總撫養(yǎng)比

      五普

      31.19

      64.06

      4.75

      48.68

      7.42

      56.10

      六普

      24.37

      70.53

      5.09

      34.55

      7.22

      41.77

      增減

      -6.82

      6.47

      0.34

      -14.13

      -0.20

      -14.33

      數據來源:《西藏自治區(qū)2000、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三、西藏人口老齡化的原因分析

      西方傳統人口轉變理論認為,從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過渡,決定生育率轉變的根本因素是工業(yè)化、城市化和經濟現代化,現代化進程必然導致人口轉變,即出生率、死亡率從高到低的轉變,從而必然導致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一)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是人口老齡化形成的前提

      和平解放后,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迅速改善,西藏人口死亡率由解放前的28‰,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5.3‰。由于死亡率的持續(xù)下降,西藏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不斷增加,由解放前的35.5歲增加到2010年的68.17歲,越來越多的人口步入人生的老年階段,導致老年人口絕對數量的增加,這是西藏人口老齡化形成的前提。

      (二)生育率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

      低生育率是導致人口老齡化的決定性因素。西藏的計劃生育政策十分寬松,農村藏族家庭實際上處于一種自然生育狀態(tài)。然而從1982年開始,西藏全區(qū)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逐年下降,1989~2000年,總和生育率由4.22下降到1.85,1995~2000年下降尤為顯著,由2.97降至1.85,即2000年已降到人口更替生育水平(總和生育率2.1)之下, 2010年進一步下降到1.05。

      20世紀80年代西藏生育率急劇下降,與西藏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迅速改善,尤其是婦幼保健工作的發(fā)展促使嬰兒死亡率急劇下降密切相關。嬰兒死亡率是反映一個國家和民族居民健康水平和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特別是婦幼保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標。西藏農村藏族育齡婦女的生育模式一直處于自然生育狀態(tài),而嬰兒死亡率在1951~2000年間由1951年的430‰下降到1982年的200‰左右,繼而下降到1989年的93.62‰和1994年的72‰,2000年又下降到56.01‰和2003的31‰,2010年進一步下降到13.71‰。

      (三)死亡率迅速下降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

      西藏人口轉變始于和平解放后死亡率明顯而迅速的下降,而傳統的高出生率卻沒有與死亡率下降同步,表現為生育率轉變較死亡率下降滯后。西藏人口死亡率在和平解放前高達28‰,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和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的迅速改善,死亡率快速下降到2010年的5.3‰。

      總之,人口老齡化的急速發(fā)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相對出生人數的減少,加劇了老年人口的相對增加。隨著20世紀90年代藏族婦女生育率穩(wěn)步下降、人口死亡率明顯下降和人均壽命的延長,人口老齡化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由于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育意愿有了很大的改變,生育行為趨于理性化,生育政策的約束行為小了,即使放寬生育政策,也不會造成人口反彈。基于此,在專家學者的建議下,我國已開始在一些地方試行“一孩半政策”、二胎政策,以緩解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

      四、人口老齡化對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及對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未來一段時期仍是西藏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勞動力資源豐富,而社會負擔較輕。國際經驗證明,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經濟發(fā)展的速度,因此,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將經濟總量這一蛋糕做大,為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提供儲備。

      (一)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人口轉變的不同時期對經濟發(fā)展有不同方向的影響。在人口轉變初期,由于死亡率下降而生育率保持不變,人口數量快速增長,少年兒童比例上升,勞動力人口比例下降,總撫養(yǎng)比升高,因而不利于經濟增長;在人口轉變第二階段,生育率開始下降,人口數量增長減緩,人口年齡結構朝著勞動力人口比率不斷上升、撫養(yǎng)比不斷下降的方向變化,這種變化對經濟增長產生積極影響,即人口紅利階段;在人口轉變第三階段,生育率下降到與死亡率水平相當,人口趨于穩(wěn)定和靜止,人口數量和年齡結構都趨于常量,不再變化,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趨于中性。因此,人口年齡結構對經濟產生影響,并且人口轉變的不同時期對經濟有不同方向的影響。從西藏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上看,老齡化首先是勞動年齡人口比例相對下降,老年人口撫養(yǎng)比相對上升,這一升一降都對經濟社會可持續(xù)增長產生負面作用:持續(xù)的低生育率使青少年人口比例下降,新增勞動力人口減少,勢必造成勞動年齡人口老化,而老年人口的人均撫養(yǎng)費用與少兒人均撫養(yǎng)費用不同,前者高于后者。據專家估計,我國情況是老年人均供養(yǎng)費用與少兒人均撫養(yǎng)費用之比為1:0.5,即老年人口撫養(yǎng)“負擔”更重。

      (二)加速西藏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完善基本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 

      老齡化問題也是發(fā)展問題,從目前來看,西藏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較低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不完善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極不協調。在老年人口比例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加速西藏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全面發(fā)展,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基礎。西藏的養(yǎng)老保障制度存在覆蓋面窄、保障程度低等問題,特別是農牧區(qū)老年人,是經濟上最弱勢的群體之一,因此,明確家庭養(yǎng)老的主體地位,形成多元化的養(yǎng)老模式,政府、社會和家庭都將在養(yǎng)老體系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我國的傳統文化有子女贍養(yǎng)父母的義務,家庭養(yǎng)老仍然是目前養(yǎng)老的最主要方式,主要是在經濟上供養(yǎng)、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對老人提供醫(yī)療費用和護理等,范圍廣,責任重。西藏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了養(yǎng)老體系必須堅持“以家庭為養(yǎng)老主體”的原則。有調查顯示,大多數中青年認為家庭養(yǎng)老是每個社會成員不可推卸的責任,家庭養(yǎng)老也是多數老年人最為認可的方式。

      (三)積極發(fā)展老齡產業(yè)和服務,鼓勵并拉動老年消費市場

      老年人不是社會的負擔,而是具有獨特人力資源優(yōu)勢的群體。從自然屬性來說,老年意味著衰老,而從社會屬性來說,老年人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社會經驗,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知識積累,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事實一個趨勢,在老齡化給經濟社會帶來沖擊的同時,要把握這個趨勢,創(chuàng)造消費新潮流。老齡社會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yǎng)老設施,包括老年活動場所、老年護理條件、老年學習機構,會變得越來越缺乏。針對老年人發(fā)展老年消費產業(yè),開發(fā)諸如老年公寓、老年托養(yǎng)、老年食品、老年學校、老年商場、老年公園、老年文化、老年運動場所等,開辟消費新領域,有利于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fā)展。同時通過各種宣傳鼓勵措施,引導人們,尤其是老年人,從偏愛省錢向樂于消費轉變,當然這種轉變需要基本社會養(yǎng)老保障的支持。

      (四)探索建立農牧區(qū)計劃生育家庭養(yǎng)老保障制度 

      隨著西藏農牧區(qū)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計劃生育家庭的養(yǎng)老問題日益突出。從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著手,探索建立農村養(yǎng)老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養(yǎng)老模式,落實五保供養(yǎng)制度,解決好“三無”老人的保障問題,解除農牧民實行計劃生育的養(yǎng)老之憂。我區(qū)把社會福利目標確定為到“十二五”末,全區(qū)縣級社會福利中心、地區(qū)兒童福利機構、老年護理機構、農牧區(qū)敬老院和部分地區(qū)殯儀設施基本建成,全區(qū)孤兒機構撫養(yǎng)率得到提升,五保戶集中供養(yǎng)率達到50%。調動政府、集體和個人的積極性,多方籌集資金,采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加快農村養(yǎng)老機構建設,不斷滿足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優(yōu)先為身邊無子女的計劃生育老人提供集中供養(yǎng)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老年人,按規(guī)定提供適當補助。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qū)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等編.西藏自治區(qū)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李建新著.中國人口結構問題[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曲海波.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人口學原因[J].人口研究,1989(4).

      [4]黃榮清.年齡結構對人口增長的作用力度量——兼談中國少數民族人口年齡結構[J].中國人口科學,1996(2).

      [5]何景熙、李艾琳.西藏人口轉變中的“人口紅利”問題探討——從人口發(fā)展態(tài)勢看西藏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上)[J].西藏研究,2006(3).

      [6]西藏自治區(qū)人口普查辦公室編.世紀之交的中國人口:西藏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7]代欣言.農牧區(qū)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的變化[J].西藏研究,2001(1).

      [8]曾毅著.中國人口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